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⑴
岑参
北风卷地白草折⑵,胡天八月即飞雪⑶。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⑷。
散入珠帘湿罗幕⑸,狐裘不暖锦衾薄⑹。
将军角弓不得控⑺,都护铁衣冷难着⑻。
瀚海阑干百丈冰⑼,愁云惨淡万里凝⑽。
中军置酒饮归客⑾,胡琴琵琶与羌笛⑿。
纷纷暮雪下辕门⒀,风掣红旗冻不翻⒁。
轮台东门送君去⒂,去时雪满天山路⒃。
⑴武判官:名不详,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。判官,官职名。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,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,称判官,是节度使、观察使一类的僚属。
⑵白草:西北的一种牧草,晒干后变白。
⑶胡天:指塞北的天空。胡,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。
⑷梨花:春天开放,花作白色。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,像梨花开了一样。
⑸珠帘: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。形容帘子的华美。罗幕: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。形容帐幕的华美。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,沾湿罗幕。“珠帘”“罗幕”都属于美化的说法。
⑹狐裘:狐皮袍子。锦衾:锦缎做的被子。锦衾薄:丝绸的被子(因为寒冷)都显得单薄了。形容天气很冷。
⑺角弓: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,一作“雕弓”。不得控:(天太冷而冻得)拉不开(弓)。控:拉开。
⑻都护: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,与上文的“将军”是互文。铁衣:铠甲。难着:一作“犹着”。着:亦写作“著”。
⑼瀚海:沙漠。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。阑干:纵横交错的样子。百丈:一作“百尺”,一作“千尺”。
⑽惨淡:昏暗无光。
⑾中军:称主将或指挥部。古时分兵为中、左、右三军,中军为主帅的营帐。饮归客:宴饮归京的人,指武判官。饮,动词,宴饮。
⑿胡琴琵琶与羌笛: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。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。羌笛:羌族的管乐器。
⒀辕门:军营的门。古代军队扎营,用车环围,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,状如门。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。
⒁风掣:红旗因雪而冻结,风都吹不动了。一言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,给人以冻住之感。掣:拉,扯。
⒂轮台: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,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。天山:一名祁连山,横亘新疆东西,长六千余里。
⒃满:铺满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。
⒄山回路转:山势回环,道路盘旋曲折
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。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可谓是其中的一朵奇葩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。
从诗题看,这首诗是咏叹边塞奇异的雪景和抒发送别友人的感怀的。
“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”威猛怒吼的北风狂卷着,连白草都被折断了。一个“折”字,使人仿佛不但看到了狂风大作的景象,而且听到了它怒吼的声音,可谓有声有色。八月的内地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,边塞却已大雪纷飞了。
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诗人以神来之笔,用“忽如”二字点石成金。不仅表达了“胡天”天气的变化无常,大雪来得骤然,也写出了诗人见此雪景而惊喜之情态。白雪压冬枝与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梨花压枝欲低的景象神似至极。诗人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绘成春景,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、壮美浪漫的意境,从而使诗句成为咏雪的千古绝唱。
“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”诗由帐外转入帐内,由大写意转为工笔细描。边陲酷寒,穿狐裘、盖锦被都觉太薄不暖和,但冷得出奇的是“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”“一身能劈五雕弧”的边关将领,竟然冷得连角弓都拉不开;平日“金甲夜不脱”的将士而今却“冷难着”。诗人对边地酷寒的描写不流于抽象,而是生动、形象、真实。
“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”诗人又将笔触由帐内移向帐外。广漠辽阔的天空,浩瀚的大漠,冰天雪地,雪压冬云,浓重而沉寂。此二句用夸张的笔墨,气势如山地勾画出瑰丽神奇的边塞冰雪之景。“愁”“凝”二字隐约点染出分别的氛围。
“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”诗人的笔触再次由帐外转入帐内。帐内置酒饮别少不了音乐,但诗人不去写音乐如何的美妙热烈,只是并列了三种乐器,何其“笨拙”啊!然而正是这“笨拙”的一笔,把饮酒奏乐的空间全留给了读者,任由读者自己去想象。这“拙里藏巧”之法,比直接写更巧妙。
“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”送客至辕门,天色已是黄昏。大雪纷纷,让人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象:连白草都能折断的狂风,竟然连辕门上的红旗都吹不动,岂不令人惊奇!这一句将冰天雪地绝域奇寒真是写绝了。“红”的色彩出现在冰清玉洁的世界,给古战场多少增添了一些活力与生机,这又是多么精彩绝妙的一笔。
“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”送客从中军帐过辕门,一直到轮台东门,依依难舍之情可见。“送君千里终有一别”,就要分手了,但见前面白茫茫一片,连路都看不见了。归京是喜事,但雪大风寒,路途遥遥,怎么走?连送客人都不禁担心。
“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”路转峰回,已看不见行人了,但诗人仍在凝神呆望。此时此地,诗人在想些什么呢?是对友人的难舍,是为“长路关山何时尽”而发愁,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,悠悠不尽之意尽在其中。
此诗咏雪中送别,感怀中咏雪。冰天雪地,愁云惨淡,与友人分别,令人惆怅,但苍茫天山雪原雄浑的背景又使诗作不失旷达和豪迈。
我们知道,诗人曾两度出塞,“往来鞍马烽火间十余载”,对戍边生活的感受是颇深的。再加上他以敏锐的观察力,捕捉到绝域雪景奇观,使诗歌的意境奇异瑰丽,奇情妙思,奇笔生花,这当是岑参边塞诗的最大特色。
另外,巧妙的换韵,使节奏跌宕生姿;场景画面的交替,使诗歌成为“有声画”。这些都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