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美文鉴赏 > 《岳阳楼记》赏析及背景知识

《岳阳楼记》赏析及背景知识

2009年06月12日 10:10:08 来源:大庆市肇源县国学教育 访问量:417
 
 

重读《岳阳楼记》

   

有一幅描写岳阳楼的著名楹联,其上联写道:一楼何奇,杜少陵五言绝句,范希文两字关情,滕子京百废俱兴,吕纯阳每过必醉,诗耶?儒耶?吏耶?仙耶?写了四位著名历史人物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件著名的事:杜甫的诗、范仲淹的文、滕子京的政绩、吕洞宾的轶事。其中关于范仲淹的文,没有直说他的不朽名篇《岳阳楼记》,而是只说其两字关情——将一篇三百六十多字的著名文章归结为两个字,而这两个字之所以要紧,只因一个情。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。这两字,当然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二字。一篇《岳阳楼记》,虽然字字珠玑,要是没有这两句,不过一篇文字优美的普通抒情散文而已,能否还会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篇章不得而知,但至少不会如此地震撼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的心灵。而这两句表现作者伟大人格、令后人无限景仰和崇敬的名言,要紧的也的确是忧乐两个字。忧天下之所忧,乐天下之所乐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,表现了作者何等崇高的牺牲精神!何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!!这正是儒家的理想人格——济世治国平天下。也许正因为这一点,楹联作者才将范仲淹称为儒,而称杜甫、滕子京、吕洞宾为诗、吏、仙。

但是,不知为什么,我总觉得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的只是作者内在人格的外在表现,是一种人生境界,是伟大人格的光辉,而不是伟大人格本身。按照传统的说法,这是属于个人修养的言与行的层面,还不是内在的心与性,不是一个人的全部。这种言行虽然令人景仰和崇敬,但究竟没有告诉读者应当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,并且这种境界与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差也太远,因而难免有遥不可及、高不可攀的感觉。因为有了这种感觉,所以对《岳阳楼记》,虽然上中学时就非常喜欢,全文背过,字字句句都铭刻在脑海里,历经二十多年,至今不忘,但一直觉得似懂非懂。上面所引楹联说范仲淹两字关情,关的什么情?与普通人之常情有什么不同?仅从这两句话也看不明白。

最近购得一本清代馆阁体代表人物张照书《岳阳楼记》的影印册页,使我有机会重温《岳阳楼记》。这次重读,对这一千古名篇有了新的认识,对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有了新的理解。我以为,理解《岳阳楼记》的关键,最能体现作者崇高境界的,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,而是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这两句。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的仅是作者的道德人格或境界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表现的却是作者整个的人格,是作者作为一个人所达到的境界。正是有了这种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,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精神境界。并且,这种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,所反映的不仅是儒家所谓仁人志士面对天下国家时应有的情怀,而且是更为基本、也更为崇高的人生境界。有这种古仁人之心的人,不是没有人之常情、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,而是能够超越人之常情,体验人生本来意义的君子,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的大丈夫。

作者在文中用一大半篇幅,重点写了岳阳楼周围景色四时变换给人们的心情带来的变化:淫雨霏霏之时,满目萧然,感极而生的去国怀乡、忧谗畏讥之悲情;春和景明之时,碧波万顷,皓月千里,心旷神怡、宠辱兼忘之喜情。然后笔锋一转,写道:吾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在作者看来,触景而生的悲喜之情只不过是普通人之常情,是人皆有之的忧与乐,不是作者所应有之情,不代表作者之所忧所乐。作者所追求的,是要超越这种人之常情的古仁人之心。具有这种心的古仁人,与普通人有不同的悲喜之情,有不同的忧与乐,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。那么,具有这种古仁人之心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?作者紧接着写道: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事实上,到此,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已经表达完了,所要抒发的感情也已经抒发完了。如果说还有什么未尽之意、未表之情的话,也只是最后噫嘻,微斯人,吾谁与归一句所表达的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感。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,而是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,解答了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,写下了撼人心魄的名言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使作者所期许的古仁人之心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,一个胸怀天下、舍身忘我、积极进取的志士仁人形象跃然纸上,也将全文推向了高潮。

孔子说: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,当然不是长戚戚的小人,而是坦荡荡的君子。然而,利弊得失、富贵贫贱、荣辱沉浮,乃人之不可测者。上自古圣先贤如孔子、孟子等,下至普通百姓,谁都不知道一生遭际如何,满腔热血、满腹经纶能不能有所报效。但人生并不因遭遇不同而有高低贵贱的差别,也不是只有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、名垂青史才有意义。人生自有其本来的意义,不是由人生之外的什么东西——如事业、财富、学术成就等决定的。这种意义是超越于事业、财富、学术成就等等之上的。而能体验、实现这种人生本来意义的人,自然也必须超越对事业、财富、学术成就等等的追求,超越于利弊得失、富贵贫贱、荣辱沉浮之上,达到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。相反,斤斤于人生穷达、事业成败的人,整天患得患失,如韩愈所说,一凡人誉之,则自以为有余;一凡人沮之,则自以为不足,是体会不到这种本来意义的,也不可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用佛教的话说,因为他太着相,心中总是有一个我、有一个物忘不了、放不下,所以装不下天下国家和万家忧乐。

事实上,政治上的荣辱沉浮,事业上的成败得失,以及生活上的富裕穷困,甚至天下国家的兴衰,都不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,儒家所真正追求的不是这些外在的物质和事功,而是内在的自我完善。正如《大学》开宗明义所指出的,是明明德、新民、止于至善。用孔子的话说,是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用宋代哲学家张载的话说,是要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由此可见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仅是作者内在人格的外在表现,是儒家所谓仁人志士应有的行为,但并不是其人生追求,或者说作者的人生追求远不止此。作者的追求是成为仁人,成为具有儒家理想人格,像孔子所说的朝闻道,夕死可也的完人。这才《岳阳楼记》的立意所在,才是作者所抒之情。

时2005年1月5日,于烟台。

附:

岳  阳 楼 记

〔宋〕范仲淹



庆历四年春,滕子京谪守巴陵郡。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废具兴。乃重修岳阳楼,增其旧制,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。属予作文以记之。
予观夫巴陵胜状,在洞庭一湖。衔远山,吞长江,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。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前人之述备矣。然则北通巫峡,南极潇湘,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,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?
若夫霪雨霏霏,连月不开,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,日星隐耀,山岳潜形;商旅不行,樯倾楫摧;薄暮冥冥,虎啸猿啼。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,忧讒畏讥,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
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;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;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;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;渔歌互答,此乐何极!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。
嗟夫!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。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乎。噫,微斯人,吾谁与归!
时六年九月十五日。
——选自《四部丛刊》本《范文正公集》

范仲淹与《岳阳楼记》     文章来源:邓州网

宋代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一部分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名句,堪称为千古绝唱,被一代代人传颂着。与此同时,范仲淹写《岳阳楼记》的故事,也在邓州世世代代流传着。
    很多人都知道,岳阳楼在湖南的岳阳,而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却在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写成的。范仲淹没去岳阳却激情洋溢撰写出楼记,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    原来,范仲淹与滕子京同在朝中为官,且志同道合,后因二人竭力拥护王安石搞变法,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,便多次在皇帝面前造谣中伤范、滕等人,因此相继被贬为地方官。俗话说是金子到哪儿都闪光。范仲淹被贬到邓州后,建学府,重农桑,兴水利,惩贪官,几年间便把邓州治理得井井有条,百姓们安居乐业,一派盛世景象。可他没想到一方富了,八方讨荒乞丐涌向邓州。面对这成流扯行的乞讨者,范仲淹感触颇深,他想到仅仅治理好一方是不行的,只有整个国家富了,百姓才能真正安居乐业。国不强,民不富,责任不在百姓,在为官者。经过深思熟虑,他决定动笔向朝廷写一份奏折,论述施政之道,强调为官者应以天下为公,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和以天下忧乐为己任的胸怀气魄。谁知这奏折刚写了,滕子京的信使到了。再说滕子京被贬到岳阳,几年过去便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,于是重修古迹岳阳楼,这是一件大事,让谁写篇文章作序呢?滕子京便想到了文采出众的好友范仲淹,于是,画了一幅岳阳楼的形势图,写一封信派人快马驰送邓州。
    范仲淹对滕子京千里求文之举很感动,当晚以邓州好酒览秀亭招待信使,开怀畅饮到二更。安排信使休息后,范仲淹乘着酒兴,于花洲书院秉烛执笔,参照岳阳楼形势图,展开想象的翅膀,状物写景,一气呵成岳阳楼记的前半部分。景物铺衬好了,接下来该抒发心情了,他便把奏折中的核心观点融化到文章中去,便成了《岳阳楼记》。
    范仲淹见把奏折理情融入《岳阳楼记》中,竟然浑然一体,天工妙成,很是得意。心想,自己的感触写到这篇文章中,比呈给一个昏庸的皇帝还好,于是他把奏折付之一炬。故此后人不见范仲淹的那份奏折,唯《岳阳楼记》传留人间

“岳阳楼记”属闭门造车?     来源: 文汇报

到岳阳,登岳阳楼,方知以《岳阳楼记》名传千古的范仲淹其实并没有来过岳阳,此文只是应岳州知府滕子京之邀请在饶州写成的。范与滕为宋仁宗祥符年间同榜进士,好朋友,又同因为人正直而遭诬贬,范罢参知政事,知邓州;滕由左司谏贬为岳州知府。滕子京上任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,“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”,其中一项就是重修面对洞庭湖的岳州西

  城楼。落成之时想起“同为天涯沦落人”的范仲淹,写了一封“求记书”,知他未到过岳阳,附上一幅《洞庭秋晚图》作为写作参考。才高八斗的范希文果然不负所望,一挥而就,写成一篇气势阔大、恣肆淋漓,情景交融的雄文,通篇365字,入用赋体,四字句珠走玉盘。并以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等名句,成为千古绝唱。

  那么,能否说《岳阳楼记》是“闭门造车”呢?我于心不忍,并千方百计为之寻找理由,诸如写“江作青罗带,水如碧玉簪”的韩愈,并没到过漓江,艾青写《火把节》也出于想象。但是这两位都是诗人,诗是允许想象的。《岳阳楼记》是散文,散文的生命是真实。想来想去,只能用“艺术真实”,“艺术真实更真实”来解释了。但是心里总还在嘀咕。

  恰巧,几天之后有幸到了澧县,意外发现少年范仲淹曾在这里读书,澧县一中院内有“范文正公洗墨池”,宋朝时已有澧阳书院。历史记载,范仲俺的父亲曾在澧县东邻的安乡县做官。安之乡和岳阳同为湘北门户,一东一西,隔洞庭湖相望。在澧县、安乡生活过几年的范仲淹自然对洞庭湖十分熟悉,感悟颇多,所以写起《岳阳楼记》驾轻就熟,一气呵成。不仅有高度艺术概括,“衔远山,吞长江,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,朝晖夕阳,气象万千”,还有细致入微的形象描绘,“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;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,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,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,渔歌互答,此乐何极”。这般形象而又具体的精彩文字,若无仔细观察,亲历体验,是绝对无法想象、编造出来的。

  还有,以范仲淹正直而坦荡的人格和艺术修养,也绝不会做出无中生有、虚构之笔墨的。写作之妙,在于扬长避短。没见过岳阳楼,就回避《滕王阁序》那样楼台景物的描写,对整个工程只做一般性社会背景的勾画,“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。乃重修岳阳楼,增其旧制,刻唐贤、今人诗赋于其上”。几语带过。并以“前人之述备矣”一句,明示楼之形状并非笔墨中心,可以阙而不提。而以更多笔墨,把八百里洞庭风光描绘得惟妙惟肖,绘声绘色,不惜文字,泼墨如注。看似文章重心,实则为最后自己的忧乐观做铺垫。用洞庭湖水的波澜,衬托自己胸中的波澜。

  所以,《岳阳楼记》成为我国散文创作的经典,岳阳楼也因滕子京修楼、范仲淹作记、苏子美书丹、邵竦篆额,号称“天下四绝”。

《岳阳楼记》何能传世


  范仲淹写《岳阳楼记》时,人不在岳阳,当然,也不可能 “登斯楼也”。
  这是文学史上一段轶闻。喜好文史的人们一直津津乐道, 并由兹引发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种种议论。
  第一种意见推崇个人才能。范仲淹没有亲临其境,却能写 出如此精彩的文字,这叫天才!第二种意见强调间接体验。范 仲淹与滕子京是同榜进士,都主张改革,又都一再遭贬,范仲 淹能够体会滕子京的情感和意图;另外,滕子京写信请范仲淹 作记时,随信送去一幅《洞庭晚秋图》,说是“涉毫之际,或 有所助”。第三种意见坚持生活积累。有心人查阅史料,范仲 淹祖籍陕西,迁居江南吴县,他的母亲改嫁,他随继父朱氏到 洞庭湖畔的安乡读书。(郭按:《岳州府志》载,安乡鹤江北 原有范仲淹读书堂遗址。)可见范仲淹自幼对洞庭湖的风雨晴 晦,有着深刻的印象。他能写出《岳阳楼记》,正好说明生活 基础起了决定性作用。三种说法各有道理,何不综合起来考虑?
  《岳阳楼记》由叙事、写景、议论三部分组成,骈散相间, 结构严谨,排比工整,且富于词藻,是典型的北宋早期古文。 全文的要旨在最后一段议论:“……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居 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:是进亦忧,退 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‘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 乐而乐’乎。……”此前的叙事、写景,虽然占了许多篇幅, 却只为导向本旨。即是说,叙事无非由头,来龙去脉点到为是; 写景实为铺垫,或亲历或重游,匀在有无两可之间。因此,即 使没有小时候安乡读书那段经历,即使没有随信送达的《洞庭 晚秋图》,凭着一位文章大家的体验(一番政治浮沉之后的人 生体验以及将这种体验付诸文学作品的悟性),他同样能够写 出《岳阳楼记》)!
  这一见解还可以从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关系的“磨合”上获 得证实。原来滕子京虽然与范仲淹志同道合,但从思想境界到 立身处世都与范仲淹有差距,至少不如范仲淹成熟。是时,范 仲淹担心着滕子京的前程,正想伺机规劝,恰好滕子京来信约 他作岳阳楼记,于是范仲淹欣然命笔,这才有了“不以物喜, 不以己悲”这样的“委婉语”。对于这一节,范公的《过庭 录》有着详细的记述:“滕子京负大才,为众所嫉。自庆历谪 巴陵,愤郁颇见辞色。文正(郭按:范仲淹谥号)与之同年友 善,爱其才,恐后贻祸;然滕豪迈自负,罕受人言,正患无隙 以规之。子京忽以书抵文正,求岳阳楼记,故记中云:‘不以 物喜,不以己悲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’其意 盖有在矣。”由此可见,范仲淹作《岳阳楼记》主旨在于人生 境界,而不在乎景物的描绘,后世人大可不必拘泥于“实地考 察”、“深入生活”之类,使之成了僵化的教条。
  由《岳阳楼记》想开去,是一种有趣的创作现象。苏轼当 年游览的赤壁在黄州,并非曹魏孙吴鏖兵的蒲圻赤壁,地点误 认,以讹为是,这丝毫无碍诗人的激情,诗人犹然逸兴壮飞, 前后《赤壁赋》无疑是不朽的名篇。我以为,创作所需,除了 作家的天赋、悟性、学识等等因素,最重要的不是亲历,而是 体验,当然,还有想象及其他。

摘自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
文/郭启宏

 
花洲书院一角。

  乍提花洲书院,也许知道的并不多,因为它毕竟没有嵩阳书院、白鹿洞书院、岳麓书院、应天府书院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声名显赫,但倘提到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则人们一定会耳熟能详。

  花洲书院,便是《岳阳楼记》的诞生地。

  出河南省邓州市城区,向东南行不远,便可见一处竹柏掩映、亭台错落的园林式建筑,这便是当年范仲淹知守邓州时创建的花洲书院了。

  范仲淹原系江苏吴县人,庆历四年(1044年),由于其主持的“庆历新政”失败,悲愤之余,乃上书皇帝,自请守邓;次年,以给事中、资政殿学士身份来到邓州任上。

  以堂堂副宰相之才智,治一邓州,范仲淹大显身手,他重教化,轻刑罚,废苛税,倡农桑,一年后,朝廷命仲淹移守荆州,而邓州百姓因感其恩德,绵延数里,跪道挽留。仲淹为民情所动,终不忍行,遂上书皇帝,恳请留邓,皇帝也只好特许。

  公余之暇,范仲淹多是饮酒揽胜或者讲学会友,“七里河边带月归,百花洲上啸生风”,“主人高歌客大醉,百花洲里夜忘归”,和朋友在一起,范仲淹一反平日刻板严肃模样,或击鼓高歌,或迎风长啸,颇有点放浪形骸。同时,他还在百花洲旁建起一座书院,常于书院内执经讲学,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。书院内,讲经者娓娓道来,听课者如沐春风,这座书院,便是如今的花洲书院。

  当初与范仲淹一同贬官的,还有其挚友腾子京。腾子京贬官岳阳后,重修了江南名楼———岳阳楼。新楼落成,腾子京遂派特使,千里迢迢寄信仲淹,恳请其为岳阳楼作记。范仲淹接信后,也不推辞,开始对照岳阳楼文图,反复揣摩,酿酝文稿。

  庆历六年(1046年)的九月十五这天,范仲淹端坐于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前,挥笔写下《岳阳楼记》。而花洲书院也因了范仲淹,因了《岳阳楼记》,从此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一处文化圣地。

  自范仲淹以来,花洲书院屡遭战火焚毁,又历经修葺,同时又因其风景优美,故而名列邓州八景之首,曰“花洲霖雨”。近年来,邓州市筹巨资对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。目前,书院共占地126亩,由4部分组成。书院内既有《岳阳楼记》的诞生地春风堂,又有耸立秋水之上的“览秀亭”;既有小巧别致、全国仅见的泮池、状元桥,又有供奉范公塑像的范文正公祠。走进书院,但见亭台楼榭错落有致,山湖洲林相映成趣,其建筑皆为江南园林风格。书院外的城墙上,古柏森然,春风阁、文昌阁掩映其间;书院正门前,一桥横跨城河两岸,桥上长虹卧波,桥下流水潺潺,更增加了这座千年书院的雅致景色。

编辑:李志军
评论区
网友(2011-5-25 19:54:54)

神马玩应?

回复 支持[1] 反对[3]
网友(2011-5-25 19:57:02)

这也忒多了!(不好意思,上面那个也是我发的)

回复 支持[1] 反对[1]
网友(2011-5-25 19:54:54)

神马玩应?

李志军(2011-10-16 10:57:12)

看不懂了吧?!平时上课也不太在意,关键的知识点没有掌握,现在看材料是不是体现出来了

回复 支持[0] 反对[0]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大庆市肇源县国学教育 特此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