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名著欣赏 > 贾宝玉的悲剧性格分析

贾宝玉的悲剧性格分析

2014年01月20日 11:15:59 来源:转载“重庆工商大学学报” 访问量:408

     “至贵者是‘宝’,至坚者是‘玉’。尔有何贵?尔有何坚?”这是在《红楼梦》第22回“听曲文宝玉悟禅机”中,黛玉诘问宝玉的话,在这一回中原本是宝玉听曲而悟,一首偈子悟了去。这时却被黛玉一问,竟不能答,由此收了痴心。可是再回头看看,我们也可以把这看作是作者在这里由黛玉的口发出的一个自问:有何贵?有何坚?答案只有一个,宝玉是“无坚亦无可贵”。

       在整部《红楼梦》中,对宝玉的评价中最深入人心的大概就是在第37回中“秋爽斋偶结海棠社”时,借宝钗之口赠与宝玉的绰号:无事忙,富贵闲人………终其一生,宝玉可以说是一事无成,碌碌无为。

        整部《红楼梦》中,宝玉的主角地位是无可置疑的,但宝玉这个形象却是作者始终无法定位的一个矛盾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宝玉的出场是作者慎之又慎的,请看,在宝玉正式出现以前,在第2回中,先是借冷子兴之口,点出都中一件“新奇异事”,介绍了这个“钟鸣鼎食之家,翰墨诗书之族”中,“一代不如一代的儿孙”的代表,可谓极尽渲染之能事;然后又在第3回中,经宝玉之母王夫人口中介绍了这个“一时甜言蜜语,一时有天无日,一时又疯疯傻傻”的“孽根祸胎,家里的‘混世魔王’”;最后经过了足够的铺垫后,才让宝玉出现在读者眼前“面若中秋之月,色如春晓之花,鬓若刀裁,眉如墨画,面如桃瓣,目若秋波。虽怒时而若笑,即瞋视而有情”“面如敷粉,唇若施脂,转盼多情,语言常笑。天然一段风骚,全在眉梢,平生万种情思,悉堆眼角。”伴随着宝玉出现的,还有两首《西江月》,这也是宝玉所独有的。整部红楼中,大大小小上百的人物,只有宝玉的出现作者才是这样的不惜笔墨、郑重其事。由此可见,作者对宝玉这一人物的珍视程度。细看这两首《西江月》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无故寻愁觅恨,有时似傻如狂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纵然生得好皮囊,腹内原来草莽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潦倒不通世务,愚顽怕读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行为偏僻性乖张,哪管世人诽谤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富贵不知乐业,贫穷难耐凄凉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可怜辜负好韶光,于国于家无望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天下无能第一,古今不肖无双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寄言纨绔与膏粱:莫效此儿形状!

        词中之意,似贬实褒,这已是为世所公认,无可置疑。由此看来作者对宝玉这一形象评价又是极高的。同样,在第5回“游幻境指迷十二钗”中,作者又借宁荣二公之灵说出“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,功名奕世,富贵传流,虽历百年,奈运终数尽,不可挽回者。故遗之子孙虽多,竟无可以继业。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,禀性乖张,生性怪谲,虽聪明灵慧,略可望成,无奈吾家运数合终,恐无人规引入正。幸仙姑偶来,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,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,然后入于正路,亦吾兄弟之幸矣。”将家业兴旺的希望完完全全寄托在了这个“于国于家无望”的“纨绔、膏粱”身上。也可以说,作者本人对于宝玉的寄望也是极高的。

     “无坚亦无可贵”的碌碌无为与家业振兴,挽狂澜于既倒,这两点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,这不能说不是自相矛盾。这也是作者在整部《红楼梦》中不停地探究,又始终未能回答的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 其实这种矛盾在整部书中有多处痕迹可寻,也是时时充斥在宝玉的生活、言行之中。如在第47回中,宝玉在面对柳湘莲时,因自己日日困于园中的处境大发感慨:“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,一点儿做不得主,行动就有人知道,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,能说不能行。”而在第36回中,宝玉却又因为自己日日困于园中的处境感到悠然自得“日日只在园中游卧,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走就回来了,却每每甘心为诸丫环充役,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”。

       又譬如,在第28回“薛宝钗羞笼红麝串”中,宝玉一面对黛玉赌咒发誓“除了老太太,老爷,太太这三个人,第四个就是妹妹了。要有第五个人,我也说个誓”。可是一转眼,又确如黛玉所言“心里有‘妹妹’,但只是见了‘姐姐’,就把‘妹妹’忘了”。他为宝钗的美丽而心旌神摇“再看看宝钗形容,只见脸若银盆,眼同水杏;唇不点而含丹,眉不画而横翠: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,不觉就呆了”,被黛玉讽为“呆雁”;在第36回中,他也的确因王夫人暗示收袭人作“屋里人”而欣喜不已。虽然,这一切并不能否定他对黛玉的爱情,但也体现出他在心理上,就连他自身也未觉察到的矛盾。要探究这种种的矛盾的答案,则要从当时,作者的处境上着手。

        虽然这部《红楼梦》不是雪芹先生的自传,但是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,作者是“按迹循踪,不敢稍加穿凿,至失其真”。那么这里的“真”字就大有讲究,所谓“真”,在这里应解释为:本性;本原。《庄子•秋水》中有云:谨守而勿失,是谓反其真。那么,作者“谨守勿失”的是什么呢?是这个人物所影射的原型。在这里,作者所影射的应该是雪芹先生本人,也只能是雪芹先生本人。鲁迅先生曾说整部《红楼梦》“悲凉之雾,遍被华林,然呼吸而领会之者,独宝玉而已”。试想,宝玉是带着异象出生的,“一落胎胞,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,上面还有许多字迹”因此,他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是超然于众人之上的,史老太君对他更是“命根一样”。本就是“白玉为堂金作马”的公侯之家,再加上老祖宗的宠溺,宝玉过的是穿“绫锦纱罗”,享“羊羔美酒”,更兼“金冠绣服,艳婢娇童”的生活。他怎么可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的繁华之后的萧瑟,怎么可能呼吸到“遍被华林”的“悲凉之雾”呢?那么,真正“呼吸而领会之者”是谁?非是宝玉,而是作者。

       作者在这里不自觉地使用了数学里常用的一种方法“代入”。把自己的遭遇、自己的想法、自己的矛盾不自觉地“代入”到了宝玉这个形象里。作者在由少年到成年的这一段时间里,亲身领会到了这个“钟鸣鼎食之家,翰墨诗书之族”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衰败,这种切肤之痛,已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。(作者 颜嘉慧

    

编辑:李志军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大庆市肇源县国学教育 特此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