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源远流长 > 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《永乐大典》

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《永乐大典》

2012年12月21日 12:24:09 来源:转载“人民日报海外版” 访问量:315

 

 

  《永乐大典》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,成书于明永乐年间。明成祖朱棣以古今事物散于众书,不易检阅为由,欲将经史子集诸家之书,析类辑为一编,而以韵统之,便于考索。于是,在永乐元年(1403)七月命解缙主其事,147人参与编纂。于次年十二月完成。初名《文献大成》。永乐帝嫌其不够完备,又增派姚广孝、刘季篪等人同主其事,配副总裁若干人,参与编校、誊写者3000余人,至永乐六年(1408)冬成书。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

 

  《永乐大典》的珍贵之处,一是收存了明初以前历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种书以单字为目,以《洪武正韵》系字,每字下先注音、文,次录各韵书、字书所注反切、释义,再列该字楷、篆、隶、草各体,最后分类汇辑各书中与该字有关的天文、地理、人事、名物以及诗词、典故、杂艺等各项记载。凡单字注释、引文之书名、作者,皆用红字写出,非常醒目。成段或全书采录文献则一字不改,甚为完整。这些典籍至清不存者已众,清人曾从中辑出佚书数百种,收入《四库》者3884926卷,列入“存目”者又百余部。其后以辑佚方式又有复原。二是凝结民族情感。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,凡例和目录60卷,装成11095册。总字数约在3.7亿字左右,堪称渊薮,有世界上最早、卷帙最多的百科全书之美誉,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。但因原书体量过大,仅抄一份,迁都北京后,移贮文楼。嘉靖四十一年(1562)明世宗为防大典被毁,选礼部儒士程道南等照原本重录一部,与永乐正本的格式、装帧完全一致。正本原藏文渊阁,副本藏皇史宬。明朝大典深藏内府,民间不得窥视。明亡之后,永乐正本下落不明,嘉靖重录本在清初也无影踪。康熙年间,徐乾学、高士奇等人在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发现重录本时已亡佚不少。其后由于管理不善、八国联军战火夺掠等原因又使大典几近毁灭。万册巨帙目前仅余四百,分藏8个国家30多家收藏单位。

 

  清末筹建京师图书馆时,学部提议将翰林院残存的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庋藏,但未得办理。1912年,在中华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周树人(鲁迅)的努力下,教育部咨请国务院,将翰林院所存大典残本60册送归教育部,交由京师图书馆储藏,成为国家图书馆《永乐大典》的第一批收藏。经过百年风雨,今天国家图书馆藏《永乐大典》已达222册,占存世永乐大典的一半以上,成为镇馆之宝。

 

  国家图书馆缪荃孙、袁同礼、赵万里先生等前辈学人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《永乐大典》的辑佚工作。缪荃孙先生曾辑出《曾公遗录三卷》、《十三处战功录一卷》、《明永乐顺天府志》、《明泸州志二卷》等书,赵万里先生曾辑出《陈了翁年谱》、《元一统志》、《析津志辑校》、《薛仁贵征辽事略》等,这使很多几乎已经失传的典籍再现学林。

 

  1959年中华书局曾将当时已收集到的730卷《永乐大典》影印出版。2004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又将现存大陆的《永乐大典》全部仿真影印出版,为中外学者研究《永乐大典》,发掘利用古老的文化遗产提供极大的方便。2003-2004年间,国家图书馆对《永乐大典》组织了全面的修复,使《大典》更加安全地传承。2007年,《永乐大典》入选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》。

编辑:李志军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大庆市肇源县国学教育 特此声明。